月尾算賬的時候,一個月純利潤就掙了七百多了。蘇長榮樂嗬嗬的感慨,“還是做買賣好,隻要勤奮,這掙的錢就都是本身的,不像舊社會,掙的錢大部分還要給地主家裡的。”
蘇長榮聽著,有些不安閒,“啥啊,我這不是收襤褸收多了,成風俗了嗎?咱做買賣就講究個和藹生財,人家能拿東西來給咱,是看得起咱,當然要給人家留點麵子了。”
蘇長榮和孫秋芳都是喜好未雨綢繆的人。曉得了這個能夠以後,兩人也籌議著換處所住了。不止他們這邊要走,孫海那邊也要跟著一起才行。當初把孫海叫出來,現在又一起做買賣,當然不能讓他出去彆的找屋子了。
“我也不曉得我能不能掙錢,並且聽我媽的意義,是初中讀完了以後,就不讓讀了。我也不曉得咋辦。”
“……”
蘇長榮拉著板車,看著她笑嘻嘻的模樣,也跟著樂了起來,他抹了抹頭上的汗水,“你笑啥呢?”
離著縣城近的鄉村也未幾,周邊算起來也就那麼幾個村莊。間隔也就是蘇家村到鎮上的間隔,走個一個小時擺佈就到了。
第二天,蘇長榮就去找了之前幫他做板車的人又定了一個烤爐。按著蘇敏說的那種爐子的模樣和服從,大徒弟以揣摩,花了幾天的時候就給做出來了。
廖招娣這幾天也每天過來和蘇敏一起學習。
孫秋芳不曉得測驗是咋回事,但是曉得能讀書就行了。以是返來和蘇長榮籌議了,多花點錢去讀縣中學。
甭管實在不實在,東西賣完了,也得從速回家去了。
不過她現在又多想了一件事情。
現在內裡的屋子都不好找,大多是重新分派的屋子。一大師子人住一個屋子,也冇有多餘的屋子用來出租了。
有些人曉得的晚了,來的時候,蘇長榮這邊的東西都已經收完了不籌辦再接辦了。看著有人挑了東西來,蘇長榮隻能先把人家的姓名給記下,等下次來的時候,直領受他們家的東西。不過交代了這東西可不能爛了壞了,要不然也是不能收的。
“要租屋子?”
孫秋芳和蘇長榮也想起了這麼一茬。這棚屋本來就是占了小區的地的,陳嫂子一家子在廠裡,又有個小乾部,以是這也冇人說啥。但是如果然的下崗了,這棚屋估計也保不住了。
聽孫秋芳這麼一說,蘇敏也想起,這兩年好多國營廠子的買賣是不成了。並且前麵會陸連續續的開張。也是因為下崗職工多了,城裡的小買賣才漸漸的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