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敷。“謝一揚冷冷地說,“我要一個完整的閉環——從案發到結案,不能有任何線索指向揚帆。“
緝私隊長踢開一個箱子,內裡整齊地碼著IBM電腦。他拿起對講機:“陳述總批示,白沙洲3號倉查獲私運電子產品,開端估計案值五百萬元,抓獲懷疑人五名。“
他做了個抹脖子的行動。
“阮老闆的買賣越做越大了。“謝一揚淺笑著指了指那些保鑣,“連AK都用上了?“
“第一批貨已經安然達到憑祥,正在轉運。“張鐵柱頓了頓,“那些孩子...“
“今晚?“阮文雄皺眉,“太急了,我的人手...“
“不是真郵政。“謝一揚又拿出第二張照片,“這是鐵道部特批的'邊貿郵政專列',每週兩班,從憑祥中轉武漢。海關從不查抄。“
7月16日,《長江日報》頭版頭條:
謝一揚的神采涓滴未變,隻是放下茶杯:“阮老闆,看來我們的合作要提早了。武漢那邊已經開端行動。“
“如何?“謝一揚嘲笑,“我也是有底線的。“
他從公文包裡拿出一張照片推疇昔。照片上是一列火車,車廂上印著“中國郵政“的標記。
賣力卸貨的越南人鎮靜地解釋:“阮老闆的新停業...這些是中國那邊的孤兒,賣到越南工廠...“
阮文雄挑了挑眉:“以是謝老是來避風頭的?“
謝一揚點點頭:“阮文雄那邊?“
謝一揚站在落地窗前,俯瞰長江上來往的貨輪。他手中捏著一份剛送到的加密傳真,紙張邊沿因他手指的力道而微微皺起。
“我要一條新通道。“謝一揚開門見山,“電子、汽車配件、醫療設備,每月起碼一百個集裝箱。“
“起碼兩小時。“一個戴著眼鏡的技術主管擦了擦汗,“我們的備份太多了,並且...“
當警笛聲遠去後,船埠圍牆外的暗影裡,刀疤男撥通了電話:“老闆,魚咬鉤了。“
7月15日淩晨,武漢海關緝私局。
阮文雄咧嘴一笑,暴露鑲金的門牙:“比來中國海關查得嚴,買賣不好做啊。“他做了個請的手勢,“到我辦公室聊?“
他的部下不解地問:“老邁,為甚麼我們要幫海關籌辦證據?“
對講機那頭傳來沙沙的聲音:“持續按打算行動,下一站江岸區電子市場!“
非常鐘後,兩人坐在一間看似淺顯的邊貿公司裡。辦公室的牆上掛著胡誌明畫像,角落裡供著關公像,桌上擺著工夫茶具——典範的中越邊疆文明混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