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這批阿茲特克人的領隊,竟然還是一個非常馳名,起碼王秋和文德嗣都曉得的汗青人物。
嗯,根基上就跟後代的社區小公園差未幾。
對於文學長的“在理”詰責,王秋天然是一臉的委曲。
四十9、末代天子的來訪(下)
而您的這些原木呢,連枯燥蒸熏這些根基的加工措置都冇有做過,切割修整甚麼的也就去掉了枝椏罷了,連樹皮都冇刨掉。此中很多還淋了雨水(因為是露天擺放),被海水浸泡過(彆的城邦的販子從海上劃著大木筏過來賣),入口到海內的渠道又不正規……如許的木料,哪怕是500年、1000年、2000年的樹齡,又那裡賣得上甚麼高價呢?”
穿越之前,文德嗣在墨西哥城出差的時候,也曾經在街頭看到過他的銅像――確切是很有豪傑風采。
――在產業反動之前,因為技術程度的限定,全天下的金屬產量都低得不幸。比方說在北宋年間,中國鋼鐵年產量約為五萬噸,就已經號稱天下第一,傳聞靠近環球其他文明國度的鋼鐵產量總和。但是放在後代,連造一艘巨型油輪都不敷――到了21世紀初,中國鋼鐵年產量超越七億噸,還是天下第一……而跟千年之前的北宋比擬,產量已經漲了一萬四千倍。
明清期間的中國,很多農夫都窮得用不起菜刀,就連鋤頭上的那一點兒鐵,對於他們來講也是一大筆財產。很多偏僻處所的生鐵條能夠代替貨幣利用,還很受歡迎。而在完整不會冶鐵,隻能用石器兵戈的阿茲特克帝國,金屬的數量就更是希少了。哪怕堆積起全部特諾奇蒂特蘭城的黃金、白銀、銅和錫(他們不曉得把銅和錫異化熔鑄為青銅合金),想要湊齊充足構築一幢二層排屋的金屬,恐怕也是非常勉強。
“……王秋學弟,在這裡請你給我說句實話。我疇昔有個女朋友是學園林的,多少明白一點木料市場的行情。在中國,100年以上的樹木就是古樹名木,根基不答應砍伐,上了年初的初級木料隻能端賴入口。而在市場上買賣的樹木,根基都是50年樹齡以下的。
今後,這句話就成為了宣佈阿茲特克帝國閉幕的千古名言。而這位寧死不平的末代天子庫奧赫特莫克,也被後代的墨西哥人視為抵當侵犯,保衛獨立的民族豪傑,並且把他的頭像鍛造在硬幣上。
是以,即便是在異時空,這類活動房的安裝速率仍然非常快,最後是一天安裝一棟,到了厥後,逐步諳練了的本地修建隊,已經隻要半天時候就能裝好一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