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龐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龐籍被仁宗天子稱為“深謀遠慮”的宰相。罷相今後,仁宗感到朝中再冇有他那樣有智謀而能斷大事的官員了,有失擺佈手之感。有一次,遼朝遣使來宋,求索禦器,仁宗問宰執大臣如何措置此事,大臣們你看看我,我望望你,冇有一小我拿出良策,仁宗不由感慨道:“你們有誰能像龐籍那樣能斷大事啊!”頗悔當初奪職龐籍之舉,因而特詔加龐籍觀文殿大學士之銜,後又拜龐籍昭德軍節度使,徙知永興軍,再改知幷州(治今山西太原),仍不時垂詢遣問。

龐籍執掌朝廷樞政,失職儘責,唯賢是舉,不以官爵養私和邀取名譽;用人慮事,以國事為先,從不計算小我的譭譽,為一度積貧積弱的宋王朝保持承平光陰,做出了不朽的事蹟。  龐籍受命之時,恰是宋王朝積重難返之際,社會衝突日積月累,朝廷內部衝突重重,政荒民疲。龐籍以為導致國用困竭的一個首要啟事就是養兵多而不精。龐籍據實提出淘汰冗兵、減省冗費,以補國用不敷。他向仁宗天子獻策“凡年五十以上及身材矮小者,一概免放為民。”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廣南西路的僮族首級儂智高起兵反宋,攻城略地,兵鋒直指廣西重鎮邕州(今廣西南寧),龐籍向仁宗保舉曾為其部將的樞密副使狄青帥兵平叛。

清算吏治、實見禮法是龐籍的政治主張。龐籍為相伊始,即下詔曰:文武官七十以上未致仕者,更不考課遷官。後又多次下詔清算標準吏治,嚴格官吏保舉軌製,並製定了對不稱職官吏彈劾、獎懲辦法。他倡導儉仆,反對華侈華侈。以為天下之財是農夫之膏血,應當備饑荒兵革非常之用。宋朝到仁宗時,國勢日趨貧苦。國度府庫之財,十之七八被天子奉侍賜賚和貴臣飲宴之用。因此他死力舉諫要天子、貴近之臣帶頭儉仆,以期收到上行下效之服從。在一些詳細事件上,他都主動上諫仁宗天子。比如:宮禁市物給實直,非所闕省毋市等。

獨任宰相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龐籍病逝於家,享年76歲,仁宗時病重,遣使吊賻其家,贈司空,加侍中,諡曰莊敏。著有《天聖編敕》、《清風集》範縝序、《清風集略》司馬光序等。現在在山東濰坊市轄內沂山的峭壁堆疊,垂立百仞,矗立雲表的歪頭崮南麵,另有龐籍題壁“郝崖映輝,雲海飛霞”石刻,字體行草,徑尺半許,直排兩行,氣韻豪宕不拘,灑落風雅,筆力蒼勁純熟。司馬光稱其“敏而好謀,果而不惑”。《宋史》曰:龐籍為政,曉得律令,善於吏事,隨練習民事,皆能用其所長。龐籍戍邊治民功勞赫赫,不愧為我國北宋期間一名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軍事家、政治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