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梅堯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宛陵先生梅堯臣

情雖不厭住不得,傍晚返來車馬疲。

他生於農家,幼時家貧,酷好讀書,16歲鄉試未取以後,因為家庭有力供他持續攻讀再考,就跟從叔父到河南洛陽謀得主簿(相稱於當今的文書)一職,後又在孟縣、桐城縣持續擔負主簿職務。在蟬聯三縣主簿以後例升知縣,召試,賜進士出身,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梅堯臣入仕以後,曾胸懷弘願,抱有弘遠抱負,他原名“聖俞”,後改“堯臣”,意為發憤要做個聖明君王的賢臣,但是他卻冇有碰到聖君。

“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向為人獎飾。看似寫景,其實在激烈的對比中表示了作者衝動彭湃、難以決定的衝突心境。野鴨子在水中遊累了,正在岸邊打著盹,落拓安閒;岸邊有一株年紀很老的樹,夏季光禿禿的,朽邁、醜惡,這時為春氣所動,竟綻放朵朵鮮花,顯現出勃勃朝氣。很情願過一種閒適文雅,自在安閒的餬口,像鴨子那樣;可那株老樹更像本身。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墨客。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暮年詩作受西體影響,後詩風竄改,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誇大《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豔浮泛的詩風。在藝術上,重視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性,倡導“平平”的藝術境地,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鬥》、《東溪》、《夢後寄歐陽永叔》等詩都表現了這類造語平平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改革活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本。

“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後桑濮之淫哇稍息,風雅之氣脈複續,其功不在歐(陽修)、尹(洙)之下。”這是南宋劉克莊對梅堯臣的評價。確切,在英才輩出的北宋前期,梅堯臣在詩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職位,以其創作實績與尹洙一起成為詩文改革魁首歐陽修的左臂右膀。但梅堯臣宦途一向不順,以門蔭做過幾任主簿、知縣。考場上頻頻得誌,直到皇祐三年(1051年)50歲時,才得仁宗天子賜同進士出身。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