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墨客。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暮年詩作受西體影響,後詩風竄改,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誇大《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豔浮泛的詩風。在藝術上,重視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性,倡導“平平”的藝術境地,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鬥》、《東溪》、《夢後寄歐陽永叔》等詩都表現了這類造語平平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改革活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本。
“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後桑濮之淫哇稍息,風雅之氣脈複續,其功不在歐(陽修)、尹(洙)之下。”這是南宋劉克莊對梅堯臣的評價。確切,在英才輩出的北宋前期,梅堯臣在詩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職位,以其創作實績與尹洙一起成為詩文改革魁首歐陽修的左臂右膀。但梅堯臣宦途一向不順,以門蔭做過幾任主簿、知縣。考場上頻頻得誌,直到皇祐三年(1051年)50歲時,才得仁宗天子賜同進士出身。
梅堯臣任建德縣令的五年間,為人誠厚,狷介矜持,頗能體察官方痛苦,儘本身的力量做了很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常常深切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夫、與燒瓦匠、與貧婦扳談,體味官方痛苦,還親身趕赴山林大火現場,大水眾多的溪流停止實地察看;他肅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圓陳舊的籬笆,長年需求修護,是以成了向公眾訛詐的藉口,梅堯臣來後判定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元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美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對於如許一名大文學家、大墨客、大名流,且在建德為官時又為民愛民,用詩歌這一情勢表達官方百姓的憤懣,群眾天然崇拜他、酷愛他。以是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時隔九百多年後的明天仍在東至群眾中傳誦。
“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向為人獎飾。看似寫景,其實在激烈的對比中表示了作者衝動彭湃、難以決定的衝突心境。野鴨子在水中遊累了,正在岸邊打著盹,落拓安閒;岸邊有一株年紀很老的樹,夏季光禿禿的,朽邁、醜惡,這時為春氣所動,竟綻放朵朵鮮花,顯現出勃勃朝氣。很情願過一種閒適文雅,自在安閒的餬口,像鴨子那樣;可那株老樹更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