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勳(916年~977年),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後漢末,樞密使郭威鎮鄴都時,李繼勳投入郭威部下。後周初已任殿前司散員都批示使。顯德元年(955年)三月,插手“高平之戰”,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不久,改任虎捷右廂都批示使,領永州(今湖南零陵,時在湖南盤據政權境內)防備使,趙匡胤才繼任殿前都虞候。同年十月,升任侍衛步軍都批示使、領昭武軍(利州,今四川廣元,時在後蜀境內)節度使。
承平興國二年(977年),李繼勳以病回洛陽治病,以太子太師致仕,同年死,長年 62 歲,追封隴西郡王,諡莊武。
次年仲春,宋太祖又派曹彬、黨進各率部先攻北漢,仍以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擺設,趙匡胤隨後親征督戰。北漢派劉繼業、馮進琦仍屯團柏穀以抗宋軍,派陳廷山率數百騎停止窺伺,正遇李繼勳所部前軍,陳廷山即率部投降,劉繼業等退回太原後即被罷軍職。李繼勳率部再次進抵太原城下,遼賀北漢劉繼元即位的使臣韓知璠也於此時達到太原,並幫手北漢保衛太原,隨即又向遼求援。趙匡胤在得知李繼勳等已兵抵太原,遂從潞州達到太原城下,並命令征集四周民伕,築連城圍攻太原,又接管陳承昭建議,在汾河上築壩蓄水籌辦以水灌城。李繼勳率宋軍主力於太原城南,黨進、趙讚、曹彬分率所部於城東、西、北三麵,圍攻太原。四月,遼分兵兩路南下救濟北漢,西路軍經石嶺關(今忻州南)南下,東路遼軍經定州西境進援太原,都彆離為宋軍擊敗。蒲月,宋軍又引汾河水灌太原城,但北漢仍死守不降,進入閏蒲月,夏雨連綴,宋軍多病,遼再派救兵前來。趙匡胤在采取李光讚建議“屯兵上黨,使夏取其麥,秋取其禾”;薛化光建議的“起其部內(北漢)人戶”遷於宋境內,以減弱北漢經濟及人力的政策後退兵。李繼勳於次年移鎮天雄軍節度使。宋太宗即位後,李繼勳的使相銜升為侍中。
趙匡胤繼李繼勳以後領永州防備使。李繼勳在“義社十兄弟”中不但最年長,並且升遷速率最快,是第一個升任殿前司副長官殿前都虞候、第一個升為節度使的。“義社十兄弟”結社時也有能夠原是以他為首。但當顯德三年六月,李繼勳在攻打南唐壽州(今安徽鳳台)的戰役中,因“怠於守禦”,乃至南唐守軍“出城來攻”,“破柵而入”,後周軍攻城之具併爲所焚,“將士死者數百人”,影響後周軍的士氣,“軍無固誌,諸將議欲退兵”。但“世宗以繼勳武臣,不之責也”,以是並冇有重責李繼勳,隻是免除其軍職,出為河陽三城(孟州,今河南孟縣南)節度使,而從昭武軍節度使改成河陽三城節度使,不是降而是升,以是“議者覺得失責帥之義”,次年七月才免除其節度使而責為右武衛大將軍,而趙匡胤隻在此前仲春才正式升為節度使,李繼勳而後的名位雖降在趙匡胤之下,但仍高於石取信。李繼勳今後屢建軍功,官銜也不竭升遷,顯德六年世宗攻遼時,李繼勳任戰棹左廂都擺設,已成為水路都擺設趙匡胤的部下。顯德六年七月,李繼勳又升為安國軍(邢州)節度使。趙匡胤代周建宋時,李繼勳正在安國軍節度使任上,冇有參與兵變活動,不屬於建國功臣。建隆元年(960年)六月,趙匡胤安定潞州劉筠,李繼勳朝見趙匡胤於潞州行營,即被移為昭義兵節度使以鎮守新安定的潞州地區,後在打擊北漢邊疆及抗擊北漢中屢建功勞,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為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