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富弼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寶元二年(1039年)四月,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認夏國,冊封帝號。仁宗與朝中大臣久議未決,直到六月,才決定削去宋封元昊官爵,備兵征討西夏。十仲春,富弼上《論西夏八事奏》,說西夏來使部從儀物隆盛,言辭傲慢,必是元昊親信大臣,要求朝廷立斬西夏使者,以示朝廷抗禦決計。詔為開封府推官、知諫院。富弼擔負諫官,忠於職守,大膽抨擊時政,多次極言進諫。當時朝廷製止大臣越職言事,富弼借產生日蝕一事,懇請朝廷廣開言路,以為“應天變莫若通下情”,因而消弭了這項禁令。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三川口之戰,因為內侍監軍黃德和臨陣脫逃,導致宋軍大敗,大將劉平被俘,不食而死。黃德和為迴避罪惡,誣告劉平投降,富弼力辯劉平委曲,請朝廷備案檢查。仁宗命文彥博主持審理,終究給劉平昭雪。厥後仁宗任命夏守贇為陝西都總管,又任命內都知王守忠為鈐轄以行管束,富弼當即疏諫,以三川口之戰,監軍掣肘,將權不專乃至遭敗經驗,力請奪職王守忠。為了加強對西夏防務,富弼還建議擴大宰相事權,兼領樞密職,並厚賞西夏來降者,這些建議都被仁宗采取。

澶淵之盟今後,遼宋兩邊互派使節,禮尚來往,保持了近四十年的戰役局麵。但因為宋夏好水川之戰,宋軍再一次大敗,西邊戰事吃緊,北部邊防空虛。因而契丹決定趁火打劫,以武力相威脅,於慶曆二年正月,派南院宣徽使蕭英、劉六符作為使者前去宋朝“索地”。他們遞上國書,一麵責備宋朝不該討伐西夏,更不該違背澶淵之盟,如營築長堤,填塞隘路,開決塘水,添置兵丁等;另一麵又說後周世宗所攻取的關南,本是後晉割給契丹之地,若要保持和約,就必須將關南地償還給契丹。當時大兵壓境,宋廷高低一片錯愕失措。仁宗在預選誰可出任赴契丹談判的“國信使”時,舉朝大臣之前程莫測,怕出不測,不敢報命。宰相呂夷簡和富弼有私怨,乘機向仁宗保舉富弼。當此危難之際,年屆不惑的富弼挺身接管保舉,慷慨奔赴國難,他被任命為接伴使,向仁宗告彆說:“主憂臣辱,臣不敢愛其死!”仲春,富弼到雄州(今河北雄縣)驅逐契丹使,蕭英藉口腳有弊端回絕行拜見禮,富弼說:“昔使北,病臥車中,聞命輒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說得蕭英寂然起敬,隻幸虧彆人攙扶下行了禮。富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