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遷這一死可就把他的兒子李德明給推上了汗青的風尖浪口。某些史料在提到這個時候的李德明時所用的一個詞是“少主”,不曉得的人還覺得這時候的李德明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但實際上此時的李德明已經二十四歲了。他是親目睹證了本身的父親是如何從一個匪賊和流寇慢慢竄改成了西北的一代梟雄,某種程度上乃至能夠說這父子二人這二十多年來是同甘共苦一道走過來的,在如此環境下長大的李德明又豈能是等閒之輩?
處在勝利高興中的潘羅支不會想到一個禍端乃至是他的追命索已經係在了他的脖子上。李德明這一次進犯潘羅支看似敗了, 但這實在隻是他連環計當中的第一步。信賴不會有人健忘特洛伊之戰中的那匹環球聞名的超大木馬吧?冇錯,李德明在這一次的交兵中也給吐蕃人送瞭如許的一匹木馬——不,不是一匹,而是兩匹。
潘羅支在得知李繼遷滅亡的動靜後便調派他的哥哥邦逋支不遠千裡從悠遠的西涼城趕赴開封,這一起邦逋支足足走了兩個多月。他向宋朝證明李繼遷確切是死了,並且是死在了吐蕃人的手裡。同時,他還帶來了潘羅支的一個建議:潘羅支已經決定將在不久以後儘起本族和回鶻的精兵直抵賀蘭山下,目標就在於要將李繼遷的餘眾完整毀滅潔淨,但他但願能夠與宋朝精誠合作一起出兵從而把黨項人在河西地區的權勢連根拔起,順帶著也能夠幫忙宋朝把靈州重新奪返來。
那麼,李德明在這幾個月裡到底在乾甚麼呢?很遺憾,因為厥後蒙前人對西夏的毀滅和抨擊實在是過分完整和暴虐,這讓我們現在底子就冇法獲得由西夏本國人所記錄的汗青訊息。因此,李德明在這段時候裡詳細都做了甚麼我們是無從曉得,但我們所能夠肯定的是他在這期間定然會想著如何向潘羅支討回殺父之仇這筆血債。
他的這個來由可謂無懈可擊。宋朝既然自稱天朝上國禮節之邦,值此李德明服喪期間彷彿也不太好勉強人家寫甚麼“投降書”。因而乎,宋朝這邊就開端等,等著李德明哪天不再那麼悲傷了再去取他的“投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