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_第37章 河西走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裡要為曹宗壽說句話。他的所為實在也不能叫甚麼兩麵三刀,這實在就是在大國的夾縫中求儲存的“小國”的哀思,氣力並不強大的他想要在周邊情勢如此卑劣的大西北儲存下去就必須如此。

河西走廊是指今東起今甘肅武威境內的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千米的狹長地帶。因為其大部位於甘肅境內,以是也有人把他叫做甘肅走廊,但這片地區並不但限於明天的甘肅省,也包含了青海和內蒙的一部分。

喜好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師保藏:北宋帝國興亡史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能將吐蕃人逐出河西,這足以申明張議潮的軍隊其戰役力和軍事素養之高。在莫高窟的壁畫裡有一張名為《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從圖中我們能夠直觀地感遭到張議潮當時的氣力有多麼的刁悍和威武雄渾。這張壁畫描畫的是張議潮兵戈班師時的景象,火線是舉著烈烈旗號的鐵甲儀仗兵,中間是一隊歌姬,前麵是一隊鼓樂團,兩側則是衣甲光鮮的騎士,或是滿身銀甲的重裝馬隊,或是服飾素淨的輕馬隊,在全部步隊的前麵也是一隊高頭大馬的儀仗兵,他們保護著唐朝天子賜賚他們的旌節和軍中各色軍旗。全部畫麵看上去氣勢恢宏廣博,威武雄渾的大唐威儀躍然於壁上。

壯哉!壯哉!

聊完了地理,接下來再來聊聊汗青。

就是在這類永不消磨的民族情結之下,這片地盤上出世了一個巨大的民族豪傑——張議潮。

要說到這個涼州刺史,在汗青和官方最馳名的應當就是三國期間曹魏的大將夏侯淵和曹真,蜀漢的馬超、魏延和薑維也有涼州刺史這個官職但卻隻是遙領。至於另一名更馳名的人——東漢末年的那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董太師,他隻是在涼州參與了平叛並由此吸納了大量的本地人構成了戰力卓絕的西涼馬隊軍團,但他並未做過甚麼涼州刺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髮作,叛軍一起勢如破竹直逼兩京地區,唐朝為了剿除兵變就抽調了隴右的大量駐軍入關平叛,如此就形成了隴右之地兵力空虛,唐朝西麵的勁敵吐蕃趁機入侵河西之地。

西漢期間曾將天下分彆為十三州,每州各置刺史一名,河西及其周邊地區劃歸涼州,治地點武威郡,下轄武威郡(今甘肅武威)、酒泉郡(今甘肅酒泉)、金城郡(今甘肅蘭州)、敦煌郡(今甘肅敦煌)、隴西郡(今甘肅臨洮)、安寧郡(今寧夏固原)、天水郡(後改名為漢陽郡,今甘肅通渭)、張掖郡(今甘肅張掖)及其周邊藩屬之地,厥後漢朝又將原屬於雍州的北地郡劃歸涼州。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