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和唐國販子的貿易已經是第二次,兩邊已有了默契,潘有度大抵檢視了一遍大唐貨色,遴選了合情意的、好賣的,殘剩地則分潤給其他商行,林有德也早早擬好了一份購貨清單,白南前次走的時候也囑托潘有度幫手采購一些需求光陰采購的貨色。隻是林有德返來的太快,有些東西潘家也冇有完整籌辦好。
隻是林方也帶來了一個不算好的動靜,各地都有多量移民出洋,已經使得處所村落和官府產生了必然重視,接下來的招募,恐怕就冇有這一次這麼順利了。(未完待續。。)
乾隆也是有些想當然了,在他看來,漢人都是冇骨頭、軟膝蓋的,隻要他這麼表示出一個君王的“漂亮”,這些出洋幾百年的漢人就應當對他感激涕零,恨不得跪下去親他的大腳指、小腳指瓜代二百遍,並且還當得了極大的便宜。
春季的時候唐人的貿易船隊纔剛走,夏天的時候竟然又來了,廣州人對此多少有些詫異。不過跟著天下航貿的生長,廣州作為清國獨一的對外開放港口,來自各國的商船絡繹不斷,並且數量也越來越多,以唐人來航的數量,遠不及英國、荷蘭的商船。當然,唐人的商船噸位普通比較大,並且又是跟彆家分歧的蒸輪船,多少更惹人重視些。
好大喜功的乾隆倒是冇有計算漢人在外洋建國一事,一方麵他發覺中間那大洋,實在太寬廣,漢人在那麼遠的處所建立了國度,並且還是民風文明早已分歧的漢人,已經能夠視作夷人,不甚首要。不過他倒是突發奇想,聽李侍堯說,這唐人並無君主,是本身推舉賢能任政,乾隆不由想,如果這唐國情願向我大清稱臣,那我大清之國土,豈不是能夠高出萬裡大洋?
李侍堯的信天然半分不會提唐人送好處的事情,並且寫的非常官僚化,當然他這封信本身就是替人傳話。能讓李侍堯一個封疆大吏傳話的,也隻要乾隆天子了。
乾隆不由憧憬,可仿青藏製,由本地人停止自治,但他可派駐唐大臣,代表君威,如果有前提,當派一旗兵丁進駐。當然如果這個計劃不成行,像是朝鮮、越南一樣直接向大清稱臣,做一個藩屬國也是不錯。總算他天生英主,不費一兵一卒,便多一屬國,更可拓地千裡。說出去,人們都會感覺,外洋已失王化棄民,因感大清天子陛下之賢明神武,不遠萬裡稱臣進貢,帝感其心誠,對其棄國而去,既往不咎,冊封加賞,使其沐浴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