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經_第105章 荊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荊芥,學名 Nepeta cataria L.,為唇形科荊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凡是高 30 - 100 厘米,莖直立,基部稍帶木質化,多分枝,呈四棱形,被灰紅色短柔毛。荊芥的葉片對生,具有特彆的形狀。葉片普通為卵形或三角狀心形,長 2 - 7 厘米,寬 1.5 - 4.5 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或截形,邊沿具粗圓齒或牙齒,上麵綠色,被極短硬毛,上麪灰紅色,被短柔毛,葉脈在上麵凸起,上麵凸起。

弁言

化學成分

荊芥原產於非洲南部、歐洲及亞洲溫帶地區,活著界範圍內遍及漫衍。在我國,荊芥的蒔植汗青悠長,天下各地均有種植,此中河南、河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分為首要產區。河南的荊芥以其品格良好、產量高而聞名遐邇,所產荊芥在天下中藥材市場上占有首要職位。分歧產地的荊芥,因為遭到本地氣候、泥土等天然環境身分的影響,在植株形狀、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麵能夠會存在必然差彆,但均具有荊芥的根基特性和藥用服從。

又如荊防敗毒散,源自《攝生眾妙方》,由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等藥物構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祛濕的服從,常用於醫治外感風寒濕邪而至的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等症狀。方中荊芥與防風相須為用,加強祛風解表之力,為醫治風寒濕表證的常用組合。

到了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對荊芥停止了深切的研討和總結。書中不但記錄了荊芥的藥用服從,如“散風熱,清頭子,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還先容了荊芥在分歧病症中的詳細利用體例和配伍經曆,為後代醫家應用荊芥醫治疾病供應了首要的參考根據。

荊芥的炮製體例首要有淨製、切製和炮炙等。淨製是將荊芥藥材撤除雜質、殘根及泥沙,洗淨,晾乾。切製是將淨製後的荊芥切成段,以便於煎煮和有效成分的溶出。荊芥的炮炙體例較為多樣,常見的有炒黃、炒炭等。

除揮髮油外,荊芥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如橙皮苷、香葉木素 - 7 - O - β - D - 葡萄糖苷、桂花草素 - 7 - O - β - D - 葡萄糖苷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種生物活性,對荊芥的藥理感化也有首要進獻。彆的,荊芥中還含有荊芥苷、荊芥醇、荊芥內酯等多種萜類化合物,以及香豆素類、甾體類、有機酸類等成分。這些化學成分相互協同,使荊芥在醫治多種疾病方麵揭示出奇特的上風。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