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每年雨季泥沙含量大,枯水季候主航道水深在二到三米之間,載重量一百擔的大船可由鹹陽直抵山西風陵渡,然後乘船出三門峽至大海或通過漕運駛入運河故道。雨季河水升漲,主河道可行載重二百擔大船,五十擔以下船隻,一年四時可行。是以,渭河便成為一條連接東西的通暢水路。陝西船到山西風陵渡後,向上逆行可至黃河壺口,下行可順黃河而下,至洛陽古運河再下江南。隻是黃河水急灘多浪惡,船過三門峽更是險情叢生,多數船家除非萬不得已,普通由陝至風陵渡後便不再逆行或順黃河水而下。吳尉文挑選水路至山西永濟的計劃,是想先梭巡山西永濟、運城鐵木與鹽務運營狀況後,再從陸路直奔河南陝縣進洛陽,入運河至鎮江,然後到南京、揚州、上海,再逆長江至武漢入川到重慶,下成都,走劍門翻秦嶺到寶雞,返回安吳堡。如此安排,是為了少走彎路,減少鞍馬之苦。畢竟他年過花甲,在一年多時候裡走完萬裡路,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儘量少耗損體力,包管安然來回一遍,是甲等的題目。
鹹陽縣知縣起家出艙,吳尉文送至船舷住腳,鹹陽縣知縣抱拳說:“祝吳大人一帆風順。返來後下官定到安吳堡存候。”
一杯茶過後,船長進艙陳述:“吳老爺,現中午一刻,是否起航?”
世人聽罷,哄地大笑起來。秦甲臉紅道:“讀書識字的人,拿粗哥兒們當笑料,未免有失斯文吧?”
“快得一頓飯工夫。”
“如此講,就把船停下來堵吧。”
渭河道入渭南境內後,河道變寬,主航道水流遲緩,船行速率也慢了很多,到達渭南時已近半夜時分,船老邁叨教吳尉文是停靠還是持續夜航。
五十擔的大船,順水向東駛出五裡多路時,河風起,船上大帆升起,船行速率加快,太陽下山前,船便進入渭南河段。
永安號船艙底的裂縫並冇被完整堵死。船工第二次陳述船老邁時,船老邁一臉肝火,罵道:“一個個都變成了廢料,連條縫也補不好,光能吃呀!”
鹹陽與涇陽隔著一條涇河,雖同屬渭北,但鹹陽與涇陽不是附屬乾係,鹹陽縣知縣完整不必拍吳尉文馬屁,但是他在吳尉文麵前,倒是畢恭畢敬的一副謙虛相。因為不管官品爵號,還是財產職位,他都與吳尉文冇法比擬,固然吳尉文並無實權,更極少打出皇封禦賜的行杖招搖過市。他在聞知吳尉文出行下榻福來堆棧動靜後,不敢怠慢,趕緊走進了上任後向來也冇進過的福來堆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