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尉文在江南的資產,均係擔當父業,為辦理這些財產,安吳堡物色收羅了上百名具有運營腦筋的人物,顛末考查培訓,作為骨乾派往各地總號分號,賣力買賣的辦理。吳尉文則每兩年出巡一次,按照各地運營環境,做出運營決策,平時則通過手劄來往下達唆使。為包管資訊通暢,他專門養了三十多名體格結實、技藝敏捷、膽量過人、能文會武的傳信人,輪番不竭地來回於陝西、甘肅、山西、湖北、江蘇、上海、四川等地,把分離的貿易網點緊緊把握在手裡。吳尉文偕蘇玉蓮江南行來回用時六個月,蘇玉蓮在大開眼界的同時,對吳氏把持揚州鹽務的氣力留下深切印象,對丈夫的才乾和把握財產的才氣,有了進一步體味,內心對吳尉文的愛昇華到一種全新境地。由姑蘇前去杭州途中,在包乘船艙看船女起舞歡歌時,她見此中一女姿勢萬千,舉手投足充滿誘人魅力,吳尉文看得幾近有點神不守舍,忍不住掩嘴淺笑,低聲對吳尉文說:“老爺若對此女成心,為妻就將她帶回安吳堡服侍老爺如何?”
常言道:“金無赤金,人無完人。”吳尉文固然有錢有勢,過著日進鬥金的敷裕餬口,但也有不順心不快意的事令他苦悶煩惱,乃至長歎短歎。在許很多多苦悶煩惱的事裡,最令他不安與傷神的莫過於中年喪妻,子嗣岌岌可危了。
清同治元年陝甘回民叛逆,多量災黎為迴避戰亂而背井離鄉,流浪到關中地區,進入涇三高地區的災黎最岑嶺時多達七萬之眾,處所官衙有力承負重壓,最後乾脆視而不見,任其自生自滅。吳尉文得知詳情後,當即構造鄉民,在安吳堡外搭建蓆棚,安鍋立灶,收留災黎,並難堪民尋醫問藥,前前後後數月,被施助的災黎為感激他樂善好施、救人於水火,給他送了一幅鎦金匾額,上書“心慈如佛”四個大字。跟著災黎的活動迴歸,吳尉文的名字也傳遍了三秦大地。回民叛逆停歇後,清王朝表揚有功臣民時,同治帝頒旨,賜賚安吳堡吳家一個令世人望而生羨的榮銜:武德騎尉衛守府。這一封譽匾額,一向掛在吳氏老宅的正廳裡,直到1926年,軍閥擄掠燃燒安吳堡時化為灰燼。
吳聘說:“孩兒不知此生有無身臨兩地的福分,目睹一番江南風景!”
吳尉文苦笑說:“老姐呀,我已不是三四十歲的後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