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父母在同一家單位上班,他的媽媽是淺顯員工,每月實發人為3500元;爸爸是一名經理,每月實發人為5000元。小林父母的支出分歧,所交的小我所得稅也分歧,爸爸每個月要比媽媽多交很多錢,這是為甚麼呢?
機遇本錢又稱擇一本錢或替代性本錢,是指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拔取某一計劃而放棄另一計劃所支出的代價或喪失的潛伏好處。眾所周知,有挑選就有代價。當你獲得一個機遇時,你也就落空了另一個機遇。而該挑選哪個機遇,人們則需求通過計算機遇成本來加以衡量,即挑選一件東西的機遇本錢是為了獲得這件東西所放棄的其他東西的代價。
這是為甚麼呢?遵還是理,上學是蓋茨喜好的事情,在實現了創辦軟件公司的慾望後,他完整能夠靜下心來持續學習,實現他的哈佛胡想。但是他為甚麼又挑選放棄呢?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個題目就不再那麼令人猜疑了。因為,對於當時的蓋茨而言,比起放棄學業挑選運營公司,放棄運營公司去上學的機遇本錢更大;並且,他在計算機範疇的技術程度已經相稱高,上學對他來講獲得的好處不成能比他運營公司的好處大,以是他當然會挑選機遇本錢較小、好處較大的一方。
經濟學家提示你
說到“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他有兩個最為聞名的發明:一是所謂的“看不見的手”;二是所謂的絕對本錢論。“看不見的手”誇大市場的力量,實施市場經濟的國度不必當局過量操心,諸如出產、互換、暢通這些看起來很龐大的題目市場會主動調度。“看不見的手”誇大在一個國度內部當局對經濟活動不要乾與;絕對本錢論以為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當局也不該當乾與,那就是自在貿易。自在貿易可使貿易兩邊的福利增加。但這裡有個前提,即必須闡揚本身的上風,每個國度隻要出產本身最具上風的產品參與國際貿易活動,兩邊才氣贏利。至今,另有很多國度把絕對本錢論作為製定外貿政策的根據。
經濟學家提示你
以上麵所列舉的小林的媽媽和爸爸為例,小林的媽媽應繳小我所得稅=(3500-2000)×10%-25=125(元);小林的爸爸應繳小我所得稅=(5000-2000)×15%-125=325(元)。在這裡,小林的爸爸比媽媽支出高1500元,就要多交200元的小我所得稅。